- 五門──修行五門
- ﹝出起信論疏﹞ 〔一、 修行施門〕, 施有三義: 謂若見一切來求索者, 所有財物, 隨力施與, 捨自慳貪, 令彼歡喜, 即資生施也。 若見厄難, 恐怖危逼, 隨己堪任, 方便救濟, 令彼無畏, 即無畏施也。 若有眾生, 來求法者, 隨己所解, 方便為說, 不為貪求名利恭敬, 唯念自利利他, 回向菩提, 即法施也, 是名修行施門。 〔二、 修行戒門〕, 謂不作眾惡, 遠離憒鬧, 修頭陀行, 乃至小罪心生怖畏, 慚愧改悔; 不輕如來所制禁戒, 常護譏嫌, 防止過失, 故名修行戒門。 (梵語頭陀, 華言抖擻。 謂抖擻塵勞也。 ) 〔三、 修行忍門〕, 謂能忍受他人損惱, 心不懷報; 亦當忍於利、 衰、 毀、 譽、 稱、 譏、 苦、 樂等八法, 故名修行忍門。 〔四、 修行進門〕, 謂於諸善事, 心不懈退, 立志堅強, 勤修一切功德, 自利利他, 速離眾苦, 是名修行進門。 〔五、 修行止觀門〕, 止謂遮止, 一切境界散亂之相, 隨順奢摩他故。 觀謂分別因緣生滅之相, 隨順毗缽舍那故。 以此二義, 漸漸修習, 不相舍離, 令得成就, 是名修行止觀門。 (梵語奢摩他, 華言止。 梵語毗缽舍那, 華言觀。 )
Dictionary of Buddhist terms. 2013.